甘南州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河文化河州,历史上第一次黄河探源出 [复制链接]

1#

河州,历史上第一次黄河探源出发地

张自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近读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黄河与中华文明》,书中关于历史上探寻黄河源头的文字,引起了笔者极大兴趣。特别是该书第四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探寻河源”一节中,有关元世祖忽必烈任命都实为招讨使,和他的堂弟、忽必烈第八子阔阔出一起同行,探寻考察黄河源头的记录,让我眼前一亮:

元宪宗四年(),蒙古军队进入吐蕃,镇压不服从的贵族,完全控制了吐蕃地区,后又将该地划归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机构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成为元朝疆域的一部分,这就为河源考察铺平了道路。至元十七年(年),元世祖召见都实和他的堂弟阔阔出,对他们说(大意):黄河进入中国,从大禹治水以来,都知道是从积石山而来,但汉朝、唐朝都没有能查清它的源头。现在那里成了我的领土,我要一直查到黄河发源的地方,在那里建一座城,供吐蕃商人与内地做买卖,并在那里设立转运站,将贡品和物资通过水运到达首都。古人没有办过的事,我要办到,让后世受益无穷。只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都实,你是我的老部下,又通晓各族语言,派你去执行。

于是授都实为招讨使,佩戴金虎符,又让阔阔出与他同行。当年(即至元十七年,年),都实一行四月到达河州(今甘肃临夏),从河州启程,四个月后到达河源——星宿海。冬天返回,将城和转运站的设计位置画成地图上报朝廷。

此次河源考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积石山上游黄河源流的实地考察。事隔35年后的元仁宗延佑二年(年),阔阔出与翰林大学士潘昂霄一起奉命宣抚京畿西道时,把当年和都实探寻河源的事详细告诉了潘昂霄,潘觉得此事重大,乃“盛典也”!遂与当年八月根据阔阔出讲述写成长文《河源记》(又名《河源志》)一文,文中对黄河源头一带地形、水系、动植物、人口分布等风情物产记述较详,被视为第一部黄河源头的风土志,并确定黄河源头为星宿海(蒙语火墩脑儿)。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实地探寻黄河河源的考察成果得以流传后世!这次探源成果,也被元代著名地理学家朱思本的《舆地图》吸收。

笔者在明代吴祯所著《河州志》中,找到了当年潘昂霄所写《河源记》,只是文题变成了《穷河源记》,署名为元代学士潘昂霄,当属同一篇文章。(见图)

《穷河源记》写到当时出发的情形时,有如下文字:

是岁四月,至河州。东六十里有宁河驿。西南六十里山曰杀马关,林麓穷隘,译言泰石答班。……又四五日程,水浑浊。土民抱革囊,乘马过之。民集部落,纠集木干象舟,缚毛革以济,仅容两人。……又四五日程,至积石州,即《禹贡》积石。五日,至河州安乡关。一日程,至打罗坑,东北行一日程,洮河水南来入河。又一日程,至兰州。……都实,族女真蒲察氏。统乌斯藏路,暨招讨都元帅。凡三至吐蕃,阔阔出今除甘肃行省参知政事……

古河源图

文中明确交代都实和阔阔出于至元十七年(年)来到河州,当年四月从河州(今临夏)出发,经宁河驿(今临夏州和政县城)向西南方行进六十里,过杀马关口,翻越今临夏南部的崇山峻岭,到达泰石答班,再经小积石山向西南,溯河而上到达河源地区的。

“驿”在古代是专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引文中地名“宁河驿”(明清称和政驿),据《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九年(年)于吐蕃、西川界立宁河驿”,即此。

明代户部尚书石玠有《和政驿》诗云:

银烛生花坐有春,山堂细雨爽吟神。

南岭秋色清如画,元可悲人亦爱人。

明参议刘宪亦有五言诗《和政驿》一首:

行行和政驿,下马夕阳初。官路依山转,人家傍水居。

地干幽草短,风细落花疏。试问西番事,于今正宴如。

“杀马关”(清代称沙马关或沙麻关),蒙语称“泰石答班”,是明清两代“河州二十四关”之一,位址在今和政县新营乡附近。“达坂”一词源于蒙古语(dabaya),是山口、山岭和盘山公路的意思。杀马关口有炉子滩,经二条便道,可通阳洼至甘南州。又说,因此地曾居住着吐蕃族的一个分支——杀马族,故称“杀马关”。

文中的积石州,唐时设积石军,有驻军守卫。金代设置积石军所,属熙秦路(后改临洮路),治所在今青海省贵德县黄河南岸。西夏时迁址于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元代沿习称积石军(年),属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四年(年)改置积石州千户所,属军事要隘。

有意思的是,潘昂霄文中提到“革囊”和“纠集木干象舟,缚毛革以济,仅容两人”的渡河工具,很可能就是上世纪20—70年代,沿黄一带船工还在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和木排(俗称排子或羊皮筏子),说明在多年前的元代,黄河上游地区各族人民就已经就地取材,掌握了借助充气牛羊皮囊的浮力渡河,或在简单的木架上绑缚充气革囊渡河的技术,虽然“仅容两人”,但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时代,不失为一项创举!(见图)

牛皮袋渡河

关于参加考察和撰写《河源记》的两个历史人物:

都实:元代蒙古人(一说是女真人,系金朝女真蒲察氏后裔,具体生卒不详。)元灭金后,仕元,历任乌斯藏路招讨都元帅等职,封荣禄公。

潘昂霄(生卒年不详)字景梁,号苍崖。元代济南历城人。累官翰林侍读学士、通奉大夫。雄文博学,为世所重。谥号“文僖”。后来,临川朱思本从上都所藏的梵文图书中,摘录有关部分译成汉文,以补《河源记》之不足。潘昂霄还著有《金石例》10卷,取材多为金石文制及碑碣墓铭等史料,成为后世金石学家编纂考订金石文物之书的重要参考书。另著有诗文集《苍崖类稿》《苍崖漫稿》各数卷。

都实和阔阔出受命探寻黄河河源,不仅是秦汉以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最高统治者亲自委派、官方组织的较大规模的河源探察,而且是一次有确切文字记录的地理考察行动。此次探源,明确了自积石以上黄河干支流的情况,特别是作为黄河河源的“二巨泽”——扎陵湖和鄂陵湖的水流方向及东南来水汇入后始称黄河的详细情况,确定河源为星宿海,堪称是历史地理学史上一次极有价值的河源之旅,在黄河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关资料显示,新中国建立后,分别与年、年、年和—年,曾组织专业人员对黄河河源进行过多次勘察。目前,确定标注的黄河河源位于扎陵湖和鄂陵湖西北的星宿海(即潘文中“火墩脑儿”)以南的约古宗列曲,并测定黄河干流全长为千米。

“风清和政驿,月满镇边楼”(清吴镇诗句),历经多年后的今天,无论是古河州还是宁河驿,早已沧海桑田,改天换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展现出新时代应有的模样。重温这段故事,让历史的记忆重新唤醒我们对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文明的绵绵乡愁,增强我们对黄河文化乃至华夏文明的高度自信,意义重大而深远!

星宿海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张自辉,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临夏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爱好文学创作、书法艺术,曾发表诗文、评论等数十篇,参与编著《甘肃省临夏中学校史(——)》等。

欢迎朋友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