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州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品读贾登荣藏地文明的追访与沉思读索朗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zhiliaowuqu/43747.html

文/贾登荣

认识索朗仁称,是几年前在苍溪县的一次文学活动中。不过,那时只知道他的汉文名字——王荣。后来,在成都多个文化活动上见到他,也一直叫他王荣。直到得到这本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不远的远方:西藏》一书后,才记住他的藏族名字——索朗仁称。当然,这次收获的不仅仅是他的藏族名字,更重要的,通过这本书,来到多姿多彩的藏地,让藏地文明的神秘、奇诡、坚贞、淳朴、精深、灿烂,紧紧包裹住自己,浸润着自己,心灵深处受到一次透澈的洗礼。

《不远的远方:西藏》一书由《源自远古的彩色河流》《那座寺那尊佛》《红色袈裟的情与爱》《经幡和佛塔》《西藏的泥塑和灵性的石头》《并非彻底的背叛者》《灵魂的载体》《精美的艺术》等八部分组成。

阅读每个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绝少用大的篇幅描写藏地的自然风光,而是把笔墨集中在寻访寺庙、佛塔、经幡、壁画、唐卡,从活佛、喇嘛、艺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中,发现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然后通过朴实的文字,娓娓讲述。通过这些逝去的、当下的故事的铺展陈述,一幅藏地文明的恢宏画卷油然而生。

在《我的舅爷喇嘛》一文中,作者讲述了93岁的舅爷,孤身一人在海拔多米的阿拉色尔山中峭壁上静修整整13年的故事,其中穿插回顾了舅爷家族的沧桑历史。透过这个回顾,既能领略到藏族转世灵童制度的前世今生,更能感受到藏地文明的神秘色彩。

而在《佛曲:传播最广的音乐》一文里,作者首先指出:内地佛曲与藏地佛曲的差异很大,藏地寺庙举办法会演奏佛曲时,“僧人一般不唱,大型佛事活动中,都是器乐壮声威。”而制作一些器乐的材料却是许多人匪夷所思的。如一种叫嘎巴拉鼓的器乐,是“由两块人的头顶骨,具有弧面的那一块制成”。还有一种叫人骨笛的器乐,则“是用人的小腿骨制成的”。藏地文明的奇诡,从制作器乐材料的使用中可见一斑。

作者在《不远的远方:西藏》一书中,通过多次深入藏地采风,搜集到大量的民间故事,“穹扎和堆云”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穹扎生活在千年前的吐蕃王朝时期,后来投奔了松赞干布的军队,成为一名“小领导”。在随大军在甘南作战时,他从敌方帐篷中救出了小头人冬巴本辖下的一个叫堆云的姑娘,故事由此拉开帷幕。在作者张弛有度、抽丝剥茧般的讲述中,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紧紧攫住人心,藏民族内心世界的执著与坚贞,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执著与坚贞的物质,应该也是藏地文明的组成部分吧。

除了寻访那些充满传奇的民间故事,书中也记录了若干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藏地人物,红原县麦洼寺庙的喜喇活佛就是之一。在《职业喇嘛》一文中,作者讲述了喜喇活佛乐善好施的故事。这些年,“寺庙接受的捐赠款项数目巨大”,但喜喇活佛并没有用这些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他“非常俭朴,他的居室里没有像样的床,没有席梦思,没有高档的沙发,”而是睡在地铺上,他把这些钱积攒下来,除了准备建造一座规模空前的世界和平塔外,还经常接济生活困难的百姓、生病的僧人等。喜喇活佛身上闪烁的淳朴、善良之光。淳朴与善良,恐怕正是藏地文明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仍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源泉之一吧。

藏地艺术,也是让人称道的。作者自然不会遗忘。在《拥有生命的泥塑》一文中,作者带领读者来到西藏墨脱,认识“一个毕生制作脱模泥塑的艺人”杰都,了解藏地制作脱模泥塑的最重要的工具——模具的制作方式:先是用银杉树制作模具。将砍下来的银杉树,只用中间的一段打磨成大方块,在盐水中浸泡七七四十九天,捞起在阴凉处晾干,再反复淋上植物油渗透,然后放进沸水里煮,最后再进行加工成模具。从藏地脱模泥塑模具的制作过程可以看出,藏地文明的精深。

在《壁画和唐卡:神奇的东方油画》一文中,作者带领读者,先是来到四川阿坝的寺庙,探访大型壁画的创作过程,从中了解创作这些艺术品素材的来源、需要的特殊材质、壁画的发源与流派等;接着,又引领读者,来到青海藏区的寺庙,去寻访唐卡的制作方式,发掘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从而让真正认识:唐卡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独树一帜的,是无可替代的瑰宝。毫不夸张地说,壁画与唐卡,是藏地文明最灿烂的两朵鲜花。

《不远的远方:西藏》一书除了追寻、挖掘藏地丰富多彩的文明,奉献给读者,让更多人了解藏地文明,认识藏地文明外,还有对藏地文明发展、传承的沉思。从这些沉思中,既能领悟到作者对藏地文明辉煌未来的展望与憧憬,也能感受到一个离开藏地多年,但始终魂牵梦萦这方土地的赤子之心。

在《精美的艺术》中,作者写道:“你走进藏文化的历史长廊,会发现其间不存在独立的艺术作品,也就是说没有纯艺术的东西,像绘画、雕塑、音乐等基本上都属于宗教性质。单纯的唯美主义在藏族的传统艺术中起到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基于这一点,作者说,“祖先创下的美的基业,理应激扬后人去超越,而不仅仅是躺在上面,享受世人对遥远历史的赞美。悠久的文化历史有时候是捆绑手足的绳索,我们除了传承其闪光的精华,更多的应该是从陈旧的腐朽中争取新生命的升华。”

这样的思考,对于应该怎样去传承藏地文明、弘扬藏地文明,让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藏地文明与当下变革的社会、火热的生活同频共振,无疑是有启迪作用的。

书名:《不远的远方:西藏》作者:索朗仁称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