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因都有什么 https://m.39.net/disease/a_5657425.html讲述甘肃女性好故事,
凝聚陇原巾帼正能量!
巾帼故事汇
女人如花,静默美丽。
愿做双桨,
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愿做清泉,
用爱滋养陇东大地......
圆梦中国人
巾帼故事汇
“80后”藏家女身残志坚创业获评“最美卓尼人”
近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举行的第二届“最美卓尼人”暨脱贫攻坚先进典型颁奖典礼上,张雅萍获得表彰(右一)。 钟欣 摄
连日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下仓科村村民张雅萍先后获得了“甘肃省自强模范”“最美卓尼人”的称号,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比平常人付出数十倍的努力换来的。
年,张雅萍出生时因为接生方式不当,导致髋关节脱位致残。命运的不公似乎造就了她异常坚韧的性格,她刻苦学习,成为了村里女孩中为数不多的中专生。
图为张雅萍参加第五次甘肃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后,与其他部分获奖者合影(右二)。 徐雪摄
由于家境贫困,张雅萍意识到应该“走出去”,才能改变现状。外面的世界,让她开阔了眼界,见识了许多新鲜事物,但难舍的还是养育她的家乡。
年,返乡的张雅萍做了一个在外人看来“很冒险”的事情,她贷款10万元,承包土地亩种植青稞、燕麦等农作物,开始创业。
这个性格倔强的姑娘就时常出现在田间地头,面对他人的质疑,她并没有泄气,反而更加卖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创业的第一年她就获利6万元。第二年,张雅萍继续扩大种植范围,将附近3个村子的闲置土地全部承包,流转规模达到亩,收益也翻了一番。
尝到创业甜头的张雅萍,紧接着成立了丰裕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发展养殖产业,并鼓励和动员本村63户贫困村民分别以土地流转、劳务输出、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入社,脱贫增收。
经过近年来不断扩大规模,专业合作社已经实现年收入余万元,并在卓尼县妇联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年,张雅萍的合作社被该县人社局正式核定为“巾帼扶贫车间”。
近日,在卓尼县举行的第二届“最美卓尼人”暨脱贫攻坚先进典型颁奖典礼上,张雅萍获得表彰,颁奖词这样写道,“残缺的世界里,你与命运抗争,风霜磨难下,高原梅朵绚烂绽放,脱贫道路上,父老乡亲交相称颂。一路风雨,一路向‘羊’,牦牛和山羊改变着贫苦人的命运,你用坚毅和勇敢温暖着大山深处每一颗朴素的心。”
张雅萍说,接下来,还会吸纳更多的贫困妇女和残疾人到巾帼脱贫车间里就业增收,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过上舒心的日子。(完)
藏区残疾女身残志坚开绣坊助困难群体灵活就业
甘肃武威天祝藏族自治县残疾女杨吉焕“身残志坚”经营了一家绣坊。图为她的绣品《白牦牛》。 崔琳 摄
因六岁那年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杨吉焕最终落下右下肢终身残疾。面对困难,她不肯低头,如今通过努力在甘肃武威天祝藏族自治县投资经营了一家绣坊,出售纯手工绣制品、纯手工藏绣等20余种商品。
不仅如此,她更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方面倾斜照顾,而后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妇女、残疾妇女、单亲特困母亲等一大批就业困难群体“灵活就业”。
年,杨吉焕出生在天祝县境内一小村庄,自打她懂事起就从别人异样的目光里,过早地体会到命运不公,但这也磨练了她不服输的个性。当时,杨吉焕全家靠天吃饭,日子过得很拮据。9岁那年,她看着年事已高的父母日夜辛苦操劳,弟弟妹妹食不果腹,便决定放弃学业挑起家中重担。
之后,她承担了家中所有力所能及的活,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来……每天都累得躺在炕上动弹不得。第二天,当她看到家人,就咬咬牙继续坚持干活。面对贫困家境,她坚定地告诉自己:“虽然我残疾,不能参与重体力劳动,但也绝对不能等、靠、要,更不能待在家里吃闲饭,要自谋生路。”
图为杨吉焕和她的手工绣坊。 崔琳摄
于是,她开始学习裁剪缝纫技术,整日整夜不睡觉地练习,她还用心学习数学运算,制图测算等量体裁衣的技能,凭着一股不屈的精神,于年在村里开办了一家裁缝店,一边订做服装材料加工,一边培训村内富余劳力掌握裁剪缝纫技术。但好景不长,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个人小型裁缝店逐渐失去了市场,店铺关门停业,杨吉焕第一次创业就这样终止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天祝县路东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抓兴草发现杨吉焕做的手工布鞋结实而美观,得知她还会刺绣、手工编织等手艺后,便鼓励她借此谋求发展空间。
年,杨吉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支持下,创办了“陇原巧手绣坊”。天祝县民政局、县妇联等单位订制了她的手工布鞋、拖鞋帮其解决销路问题。期间,杨吉焕先后两次赴青海、甘肃陇南参观学习,开拓了眼界,更学会通过电商将手工制品销往外地。
多年来,杨吉焕把她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绣坊。她告诉中新网记者,有顾客愿意出资6万元购买她的绣品《白牦牛》,这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体会到创业艰辛的杨吉焕,还在全县各乡镇举办培训班30多场次,培训多人次,每年吸纳周边建档立卡家庭妇女、残疾妇女,用这种家门口“灵活就业”的方式,帮助多人平均增收0元以上。
“我是一个残疾人,这些年来打拼创业期间,得到了政府方方面面地关怀,也使我认识到残疾群体在人生道路上不能只靠国家的照顾,一定要去奋斗。”杨吉焕说,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带动全县残疾人一起创业奔小康。
甘肃农家巧手创办绣坊带动残疾妇女自强增收
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鞍子山村妇联主席袁什芬参加“陇原巧手”培训班,她计划将新学的手艺带回家乡,教给更多的姐妹。 徐雪 摄
在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鞍子山村,43岁的农家妇女袁什芬将“巧红绣”绣坊打理得井井有条,周边妇女既可以在这里学习手工艺制作,亦可实现就业增收。
袁什芬出生于贫寒之家,嫁入夫家时生活也并不顺遂,最困难的时候连油盐酱醋都买不起。袁什芬在家照顾孩子时,无意间听亲戚提起,当地青年嫁娶时都会有悬挂绣球的习惯,她觉得这是个不错的营生,加之自己有刺绣的基础,没过多久就摸索学会了制作绣球。
“白天照顾孩子,到了晚上自己就赶制绣球。”袁什芬近日告诉中新网记者,那次她抱着试试的想法将绣球拿到县城卖,没想到竟然很受欢迎,全部售罄赚了元。
“做绣球竟然比种庄稼收入好。”袁什芬更加有信心了,在家人的支持下,她的手工艺品的种类更丰富,收入也渐渐稳定了,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巧手”。
袁什芬年创办了“巧红绣”绣坊,由于能干、热心,她还被选为该村的妇联主席。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她还自学电脑,发展电商进行网络销售,越来越多的贫困妇女在她的带动下有了收入和强了信心。
28岁的李得梅由于生病导致行动不便,体质偏弱的她也做不了家务活,袁什芬了解情况后,为她教授刺绣技艺,所做的手工艺品按件计费由绣坊统一收购销售。目前李得梅已经可以熟练地制作完成多种刺绣工艺品,每年有七八千的收入。
在绣坊里,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串珠、藏绣、钩织、丝网花、丝带绣作品琳琅满目。截至目前,绣坊共开展手工编织培训14场人,带动周边妇女灵活就业近人。
近年来,天祝县着力帮助贫困妇女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居家灵活就业,有效增加了贫困妇女的收入,为改善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巧红绣”绣坊更是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荣获了“甘肃省陇原巧手示范基地”称号。
“我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手工艺品装点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让更多的农村妇女通过手艺发家致富。”袁什芬坦言道。
甘肃无腿藏家女成运动健将双手撑起生活希望
6月下旬,甘肃夏河县的草毛吉在家照看3岁的儿子,幼时的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只能靠双臂支撑身体,凭借非凡的毅力,如今她已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徐雪 摄
甘肃夏河县的草毛吉在家喜欢看着3岁的儿子在身边玩耍,虽仅靠双臂支撑身体,但她仍能灵活地操持着家务。
草毛吉出生于一户普通的藏族农牧家庭,幼时丧父,仅与母亲相依为命。5岁的一天,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贫困加残疾让年幼的草毛吉失去了和同龄人一起上学的机会,每天只能静静地坐在床上,望着窗外忙碌的母亲,悄悄流泪。
为了不增加母亲的负担,懂事的她学着靠双臂支撑身体“行走”,刚开始双手经常被磨破,全身伤痕累累,就这样草毛吉开始慢慢帮着母亲分担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还牵着自家的牦牛到附近山上去放牧。
6年,19岁的草毛吉由夏河县麻当乡政府推荐、县残联选拔参加了甘肃省残疾人运动会,由于成绩突出,被列为重点进行培训。
在练习标枪、铅球的项目时,草毛吉往往忍受着身体上的病痛,重复着一个个枯燥的动作。常年陪伴她的是姑父做的一双木质的手板,十多年来已经被打磨圆滑。
随后,草毛吉代表甘肃省参加广州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并在铅球项目中获得第五名。
性格坚毅的草毛吉不善言辞,在人多的时候甚至有些紧张。6月22日,她告诉中新网记者,因为自己没有上过学,在汉语交流上有些困难,为了熟练地理解教练的表述,自己时刻不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语言和专业知识。
在运动场上找回信心的草毛吉,经人介绍认识了如今的丈夫,年新生命完代才让的出生让这个家庭有了新的希望。看着孩子一天天健康成长,草毛吉对生活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希望自己将来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夏河县残联支部书记韩天颖说,草毛吉凭借自己的双手实现了自强自立,像她一样的残疾人都有着最朴素的愿望,希望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有一处稳定的居所,这在正常人看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对他们而言却十分艰难。(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徐雪崔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