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都市圈,已然成为城镇化后半场的“点睛之笔”。
根据公开资料,年甘肃城市和县城建设用地面积分别达到平方千米和平方千米,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3万人,城镇化率52.23%。
年甘肃全省城镇化水平滞后全国11.7个百分点,滞后周边省区4个百分点左右。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中城市偏少、功能不够完善,小城市和县城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较弱,人口集聚慢于城市空间扩张;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设施供给不足;区域城镇化差异化明显等,河西地区城镇化率远远高于陇东南地区。
近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
其中提到,到年全省常住城镇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基本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城镇每年新增就业30万人左右;到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人口活力是一切的前提,为此,要全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全省城镇落户不设任何限制。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简化户籍迁移手续,促进各类人员顺畅流动,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落户城镇,实现城镇人口服务管理由户籍人口为主向常住人口转变。
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住房保障和子女义务教育纳入保障范围。
除了针对人口提速的制度改革,近年来关于城市以及区域的一个变化就是,越来越强调协同发展。
各个城市一亩三分地的旧格局已被打破,甘肃当然也在不断优化城镇发展布局。
《规划》指出,要打造以西陇海—兰新线为主轴,以兰州为中心、省内其他市州城区为支撑、多个市县城区为节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积极构建以西陇海—兰新线为横轴,以黄河沿岸城镇带、陇东南城镇带为纵轴,兰白、酒嘉、张掖、金武、天成和平庆等多个城市组团为重点的“一横两纵多组团”发展格局。
以纵轴和横轴交汇的兰白都市圈和天水都市圈为枢纽,依托高效快捷的交通干线将河西走廊、黄河沿岸和陇东南三个城镇带连结起来,增强城镇地区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
以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加快形成以兰州—白银都市圈为核心、天水和酒泉—嘉峪关为副中心的“一核两副中心”为引领的城市建设格局,促进城市群、城镇带和都市圈有机联动,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一横两纵多组团”城市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规划》
这其中,建设黄河沿岸城镇带是重头戏。而建设增强兰州的综合实力,是第一步棋。
要以兰州主城区为中心,以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为支撑,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城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进一步吸引人口和产业聚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水平。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建设兰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发挥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战略平台功能。增强中高端服务能力,更好地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循环。
顶层愿景在前,实质行动在后,预计很快会看到兰州在城市基建、产业导入、人口引进、民生关怀等重点领域的发力。
培育兰州——白银都市圈。
以兰州市城区和白银市城区为中心,定西市、临夏州为腹地,打造1小时通勤经济圈,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撤县设市(区),不断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兰州—白银都市圈发展示意图
《规划》
改造和新建快速城际交通干线,促进人员、物资高效流通。发挥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导作用,集中创新研发,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产业聚集提高吸纳人口能力,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兰白协同发展,未来空间有多大?
单是人口引进方面,争取到年兰州—白银都市圈常住城镇人口达到万人左右,年达到万人左右,占到全省城镇人口比重的一半以上,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建设兰州——西宁城市群。
谋划实施兰州至西宁城际轨道等交通项目,促进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兰州、白银等市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深度加工等方面错位分工和融合互动,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和均衡发展水平。
促进交通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推进铁路、公路、航空不同运输方式间客票一体联程和不同城市间公共交通一卡互通。构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开展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互通互认。
同时,作为大兰州的两翼,兰州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同样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感、存在感。
《规划》提出,要强化兰州新区产业集聚功能,建成西部特色高端产业集聚区。增强兰州新区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统筹兰州国际空港、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中川北站铁路口岸,打造辐射西部、中部地区的进口商品分拨中心平台。建设国家级重大基础科研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
加快全域新型城镇化步伐,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速人口集聚,成为全省各类移民搬迁安置的主要承载地、吸纳各类人口就业创业的主要集聚地。
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建设也将全面提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基本功能。
整体围绕西部创新新平台、甘肃新兴增长极、兰州城市副中心定位,统筹兰州大学“双一流”创建、兰州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培育“三篇文章”,高起点高水平加快推进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
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构建黄土高原特色生态体系。努力把榆中生态创新城打造成为西部科创研发引领区、西北生态城市典范、甘肃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兰州城市功能疏解样板区。
同时,要积极建设河西走廊城镇带,增强节点城市实力,促进城镇组团发展。加快培育陇东南城镇带,培育天水都市圈、促进庆阳—平凉组团发展、培育陇南—甘南组团、积极参与城市群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天水都市圈发展示意图
《规划》
从城市群到都市圈,需要多个城市相互协作,在交通、户籍、土地、医疗、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一体化探索和改革,从而形成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最终惠及城市发展以及全体居民。
城市的协同发展,并不仅仅存在于“规划”的书面中,它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
因为,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决策因素。
《规划》提出,要加快完善铁路网络,建成运营中兰铁路、兰州至张掖三四线、兰合、西成铁路;加快建设兰州—定西—平凉—庆阳铁路,积极推进兰州经汉中至十堰高铁、兰州至重庆高铁等项目建设,努力扩大铁路网覆盖范围,促进城际之间紧密联系,提高与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通达能力。
同时也提到了要推进兰州、天水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
完善航空服务网络布局,加快实施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和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建平凉军民合用机场、临夏民用机场、定西民用机场、武威军民合用机场,有序推进张掖、陇南、庆阳、夏河、金昌机场改扩建,推进民勤、玛曲等通用机场建设。
事实证明,城市间距离的缩短以及生活效率的提升,很大部分都是由城市群建设带来的。而城市抱团规划的结果,还孕育了更广阔的机会。
《规划》中提到,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提高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电工电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
支持石化通用装备、数控机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核能产业、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军工装备、航空航天和重离子诊疗等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重点在于对以往的优势产业协同联动,以及利用城市资源发展新兴产业。从其他城市群身上,也看到了类似的迹象。
以产业为导向,城市因此具备了独特的发展空间。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联结愈发紧密的当下,城市不再各自为战,而是抱团搞协同发展。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分工与合作的世界,在这种体系里,一起把蛋糕做大,成为了最行之有效的策略。
区域协调,正在取代区域竞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动力源,由城市群驱动的抱团发展,未来无疑会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选择。
在这一轮全新布局中,作为国家培育发展的兰西城市群、全省重点建设的黄河沿岸城镇带,兰州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当然举足轻重。